视频讲座
一键卡
购卡咨询电话
17689700869
本站指南
高校网址
高校本科专业分类 按照国家教育部公布的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,共分为理工类和文史类两个大类,11个学科门类,71个类别,250多个专业,如果再加上专业方向,共有700个以上。 理工类包括理学、工学、农学、医学等4个学科门类。文史类包括文学、历史学、哲学、管理学、经济学、法学、教育学等7个学科门类。 以“工学”这个学科门类为例,还可以细分出以下21个类别:地矿类、材料类、机械类、仪器仪表类、能源动力类、电气信息类、土建类、水利类、测绘类、环境安全类、化工与制药类、交通运输类、海洋工程类、轻工纺织食品类、航空航天类、武器类、工程力学类、生物工程类、农业工程类、林业工程类、公安技术类。 以其中“电气信息类”为例,包含以下7个专业: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、自动化、电子信息工程、通信工程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、电子科学与技术、生物医学工程。 主要专业类别介绍 下面按照社会上的习惯名称,对十种重要的专业类别做简要介绍。 理学类:包括数学、物理学、化学及其分支学科。综合大学、师范院校都开设这些专业。理学类专业的课程设置偏重基础理论,注重培养科学创新精神和能力。毕业生无论是继续深造考研 ,还是走上实际工作岗位,都会有比工科专业毕业生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。 机电类:包括各种机械、电器等行业,专业性非常强,毕业后适合进入电机工程系统工作。 电子类:这类毕业生的适应面非常宽,涉及行业非常多,互通性强。只要涉及弱电(包括电子、电气、信息、通信、自控、医疗器械)的各行业都属于此类专业的就业、深造和研究范畴。 计算机类:计算机技术可细分为硬件、软件、研发、应用等不同方向,是持续需求量较大的专业,但在需求结构上的差异很明显。对高层研发人员求贤若渴,对低端应用型技术人员大量需要,而中端人才却不易找到合适位置。 现在开设计算机类专业的院校多达500所,可以说鱼龙混杂,办学水平也是良莠不齐。建议大家尽量考虑报考综合大学和工科院校的计算机专业,一般情况不要首选文科院校的计算机专业。 读计算机专业第一要有足够的兴趣,第二要有足够的热情、坚韧、精力和耐心。 土建类:适合在建筑、市政、交通等行业工作。典型的是建筑学和土木工程两个专业。前者是搞设计的,后者是搞工程施工的。这个行业的人才需求量大,人员流动也大。 医学类:医学类又分为医学、药学、护理学、医学技术等四小类专业。立志到大医院当好医生的,必须上名牌医科大学,甚至考本硕连读。 语言类:有三类院校开设语言类专业,它们的特点有所不同。专门院校毕业生适合做语言应用工作,师范院校毕业生适合当老师,综合性大学毕业生适合做学术研究工作。 文化产业类:包括新闻出版、广告、印刷、传媒、中文等专业。这类专业要注意两点:一是行业用人机制是聘任制,要有拼搏和牺牲精神;二是靠天赋和悟性,不靠学校“出身”和牌子。 法律类:综合大学如北大、人大的法学专业理论深厚,适合搞研究。而中国政法大学要讲大量司法实践案例,还经常请律师事务所、司法系统专家做讲座,毕业后适合在公检法系统工作或律师事务所工作。 管理类:包含行政管理、人力资源、工程管理、财务管理、市政管理等。综合性强,课程设置宽泛,管理工作越来越体现科学化和专业化。 从课程设置看专业内涵 不能望文生义。不要看了专业名称就立即定性属于哪个行业,最重要的是要看专业的内涵――该专业包含哪些学科?设置哪些课程?培养目标是什么?这才是决定将来从事职业和继续深造发展的核心因素。 同一类别或相近类别的专业其课程设置相差并不大。如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、电子信息工程、通信工程、自动化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、电子科学与技术、生物医学工程、测控技术与仪器等专业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比较接近,2/3课程都是相同或差不多的。更宽泛地说,看起来似乎相差较远的专业,如化工、应用化学、制药、药学专业,其实也都是可以在同一领域深造,在同一种行业或同一类职业就业的。 高校实行按院系招生。在大一、大二学完基础课再分专业,宽口径,厚基础,专业模糊渐成趋势。如北京大学按理科试验班类、数学类、物理类、化学类、经济学类、工商管理类、公共管理类招生。同济大学按经济学类、生物科学类、电子信息类、环境科学类、机械类招生。 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。怎么判断哪些专业适合自己呢?认真分析考生的思维方式、学习习惯、性格类型和行为特点,你会发现这些个体差异适合不同的专业学习、职业生涯和人才发展。 北京教育考试院周军研究员对下列7类考生的建议可供大家参考: 擅长逻辑思维的学生,适合搞学术研究,从事理论工作。 有标新立异想法的学生,可能具备创新人才的核心素质。 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强的学生,对专业不必过分看重,学校的整体氛围可能更具决定意义。 没有坚持长期学习思想准备的学生,即使考试成绩较高,也未必适合从事医生、IT研发工程师等职业。 惯于听命于人、案前久坐的学生,最典型的专业选择可能是会计、审计类。 乐于助人、性格温和的学生,适合做一名教师或社会工作者。 语言模仿能力强的学生,学习一门应用语言应当不费力。 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特长和潜质。学生对自己性格行为特点的分析,最好还是和家长、老师交流一下,可以参考测试结果,但结论还是要建立在对自己的理性分析基础上。 考生由于受阅历限制和尚无职业经验,往往对专业没有成熟明确的考虑。可分为两种情况。 对于“我不知道学什么专业好”的学生,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平时喜欢什么,不喜欢什么。哪些学科兴趣高,成绩好;那些学科兴趣不高,成绩不好。 对于“我只想学某专业”的学生,家长可从两个方面做思考和引导。第一,人是有多方面兴趣、特长和潜质的,一个学生可能在理科方面喜欢电子、通信,在文科方面对法律有兴趣,在管理方面对工商管理有天赋,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,家长要注意细心发现和科学引导。第二,学相关专业将来是可以从事同一行业或同类职业的,如学中文、法律、新闻专业的都可以当编辑、记者,只是发展方向、特长、风格会有不同而已。 在高校更加强调“通才”教育的背景下,学生真正进入本“专业”工作,大体要在毕业后经过两三年的实践学习,才能最后完成。对大部分考生来讲,可选择一个应用性、业务性较强的、适合自己的专业作为第一份工作,在工作中再逐步积累学识与能力,并根据社会发展需要谋求新的发展。建议高中毕业生对专业的选择不必过分苛求。 专业选择的两个相关问题 传统专业问题。属于长期需求的专业,就业和深造的适应面宽,“可持续发展”性强,不会出现短时异常过“热”现象。经济结构的调整势必影响行业发展,带来人才需求的变化。但是,不论怎样变化,有些传统专业如机械电子类、土建类、医疗类、会计类、语言类专业的社会需求量相对稳定。 热门专业与就业率问题。有些热门专业都是短期需求的专业,多属操作性学科,人才适应面比较窄,用人有较大限制,受政策影响大,持续“高热”时间短,也有可能突然出现降温变“冷”。因此,专业的冷热是变化的。农业、林业、水利等专业前几年冷,现在不冷;财经类前几年热,现在就业比较困难。大学教育与就业率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,不能将就业率或失业率作为填报高考志愿的主要参考。如有人调查,2007、2008届毕业生半年内失业最高的八个专业是法学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、英语、国际经济与贸易、工商管理、汉语言文学、电子信息工程。我们填报志愿时不要为这类信息所左右。 高校学科和专业 一般说来,同样的应用方向类专业,在专门院校要比非专门院校应用特点突出。比如读经济类专业,最好到经济类专门院校,并选择地处全国或地区经济中心城市高校。读职业技术类专业,最好到经济发达或第三产业发达的地区,并考虑毕业后就业地区对职技类专业的需求情况。读理论性强的专业,最好到综合性研究型大学;读应用性强的专业,要注意不同学校相同学科专业的特点。同一专业,在不同学校可以是理论型的,可以是应用方向的,也可以完全是技能类的。培养方式不同,也会带来差异。这也是考生填报志愿时要考虑的因素。 教育部公布的学科专业目录是将专业按学科门类、一级学科、二级学科划分的,学生在招生专业目录上看到的都是二级学科专业,简称为“专业”。 一般说来,不同的学科门类、不同的一级学科涉及的研究对象、研究方法及各自的知识体系相去甚远,而同一一级学科名下的“专业”,特别是偏重以应用为培养方向的专业,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会比较接近。 在大学更加强调“通才”教育、逐步放宽专业口径的教学改革背景下,学生真正进入本“专业”工作,大体要在毕业后经过两三年的实践学习,才能最后完成。所以现在对专业的选择不必过分苛求。 另外,经济发展对不同专业人才的需求结构不同。以计算机类这个人才持续需求量较大的专业为例,在需求结构上的差异很明显:对高层研发人员求贤若渴,对低端应用型技术人员大量需要,但中端人才却不易找到合适位置。类似的情况还有不少。 经济结构的调整势必影响行业发展,带来人才需求的变化。但是,不论怎样变化,有些传统专业如机械电子类、土建类、医疗类、会计类、语言类专业的社会需求量相对稳定。对大部分考生来讲,可选择一个应用性、业务性较强的适合自己的专业作为第一份工作,在工作中再逐步积累学识与能力,并根据社会发展需要谋求新的发展。因此,专业问题不必看得过死。 上“专门院校”和读“主体专业” 一是要去专门院校上学。语言类、法律类、师范类、财经类、土建市政类、计算机类、农学类、电子信息类、医学类等都有专门院校。在专门院校得到的训练跟在其他院校是有很大差别的。同是法学类专业,华东政法、西北政法的法律专业跟北航的法律专业是不同的。同是土建类专业,北京建工学院不单讲授基本知识、书本知识,还要讲大量工程实际知识,这跟北方工大的土建专业有很大差别。 二是要读学校的主体专业。工科为主的综合大学、准综合大学多数都有主体专业,办学历史长,办学实力相当强。如学生物工程报中国农业大学,而不要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。学国际经贸、金融学专业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,而不要报中国农业大学。学语言类专业报北京外国语大学、北京语言大学,而不应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。同样道理,学中文专业报首都师范大学,而不应报北京理工大学。